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石川
王石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913
  • 关注人气:6,6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莱切利庄园位于

(2025-10-18 10:10:52)

布莱切利庄园位于

各位老铁们好,今天的文章主题是布莱切利庄园位于,同时也会延伸到的相关问题,期待为您解惑,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布莱切利园的历史

布莱切利庄园,这座位于英国牛津郡的古老建筑,见证了二战期间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布莱切利园密码破译。这里曾是英国政府通讯总部,也是盟军破解德国恩尼格玛密码的关键场所。如今,这座庄园已成为英国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那段传奇故事。

一、庄园的历史背景

布莱切利庄园始建于12世纪,是一座典型的英国哥特式建筑。庄园曾属于英国王室,后成为贵族的领地。在二战期间,英国政府看中了这座庄园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将其改造成政府通讯总部。

二、布莱切利园密码破译

1940年,德国纳粹政府开始使用恩尼格玛密码机进行军事通信。这种密码机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安全的通信方式。盟军意识到,只有破解恩尼格玛密码,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为了破解恩尼格玛密码,英国政府成立了“布莱切利园”密码破译小组。这个小组由数学家、密码学家、语言学家等组成,他们在这里夜以继日地工作,最终成功破解了恩尼格玛密码。

三、庄园的传奇人物

在布莱切利庄园,有许多传奇人物为密码破译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英国数学家艾伦·图灵。图灵提出了“图灵机”理论,为密码破译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有英国密码学家约翰·图林、美国密码学家比尔·特温特等。

文章布莱切利庄园位于图片1的概述图

四、庄园的现状与保护

二战结束后,布莱切利庄园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21世纪初,英国政府开始重视这座庄园的历史价值,并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布莱切利庄园已成为英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参观庄园内的博物馆,了解密码破译的历史;还可以参观庄园的花园、图书馆等设施,感受这座古老建筑的韵味。

布莱切利庄园,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庄园,见证了二战期间盟军破解德国恩尼格玛密码的历史事件。在这里,无数英雄人物为国家的胜利付出了巨大努力。如今,这座庄园已成为英国著名的旅游景点,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传承那段传奇。

布莱切利园的历史

根据末日审判书在1086年的纪录,布莱切利园所处的土地原属于伊顿庄园的一部份。在1711年,布朗·韦利斯(Browne Willis)曾在该地兴建了一所宅第,但托马斯·夏理逊(Thomas Harrison)在1793年置得该地产权后,宅第即被拆卸重建。经过多年以后,该地房产在1877年再易手予塞缪尔·列斯库姆·锡咸(Samuel Lipscombe Seckham),而布莱切利园一名也是自那时开始出现的。在1883年6月4日,担任金融家兼自由党下院议员的赫伯特·塞缪尔·里昂爵士(Sir Herbert Samuel Leon,1850年—1926年)购入了上址,并将原有在1870年代建成的农屋扩建成今日的模样。

布莱切利园是一幢揉合了维多利亚哥德式、都铎式和荷兰巴洛克式的建筑;对于这种别具一格的设计,不少在二战期间到访过那里,以及在那里工作的人士,都留下了茫然而困惑的印象。布莱切利园本身占地55英亩(22公顷),而整个庄园则共占地581英亩(235公顷)。里昂爵士与里昂爵士夫人相继在1926年和1937年逝世后,布莱切利园在1938年转售予发展商,发展商原准备将之夷为平地,以兴建大型屋苑。不过就在这个时候,海军上将休·辛克莱爵士(Admiral Sir Hugh Sinclair)却把土地买下。辛克莱爵士是军情六处的首长,曾任海军情报科总监,也是政府密码学校的创办人。在购置布莱切利园前,他曾极力游说政府部门出资买下该房产,但是遭到了拒绝,最后辛克莱爵士自己掏了7,500镑买下布莱切利园。直到1991年布莱切利园再度面临清拆前夕,大众才知道政府并非拥有布莱切利园。

布莱切利园位于大学线(Varsity Line)沿线,大学线是一条原本连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火车线。尽管今日大部份的大学线路段已经停用,但在昔日,布莱切利园正正凭借这种便利,使两所大学的解密专家都可以方便的云集那里。现时布莱切利园附近仍然有布莱切利火车站,它是英国西岸的主要火车站,可通往伦敦。此外,布莱切利园邻近电话线以及通往伦敦的主要道路,这都是辛克莱爵士当初购买那里的主要考虑。 就在二战爆发前夕,波兰密码局曾向英国情报部门披露有关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的破解技术,而英国政府就是凭这些情报展开解读恩尼格玛密码机讯号的行动。在1939年8月15日,政府密码学校率先迁进了布莱切利园,其中学校的海军部、军事部和空军部均悉数占用了宅第的地面一层,而最顶层则被军情六处所占用。此外,宅第内又设置了电信部、电传打字机房、厨房与饭厅,以供所有职员使用。在迁入布莱切利园初期,由于预先构思好的木制小屋群尚未建成,所以工作人员都挤在宅第、马棚和旁边的农舍内生活。至于邻近的艾马斯寄宿男校校舍,则为政府密码学校的商业及外交部所征用。

在早期的时候,布莱切利园内的水塔曾被改建成无线电房,并取名为“X电台”。尽管这个名字后来被用作布莱切利园的别称,但事实上,基于无线电房伸出很多长形的天线,所以该无线电房不久就迁离开布莱切利园,以免使整个基地引起外人怀疑。

布莱切利园在战时的工作,主要是把全国国地监听站所收集到来自轴心国的数据进行分析。一般而言,监听站收集到的初部数据会由情报员驾驶摩托车快速送到布莱切利园,而到后来,监听站更可直接以电传打字机直接传送数据。时至今日,布莱切利园最为人所知的“功绩”,就是它曾经成功解破了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的密码系统;但要说布莱切利园最伟大的成就,则或许是它曾破解德国的FISH高级电传打字机密码。

在布莱切利园透解密所得出的情报,一概被代号为“ULTRA”。

文章布莱切利庄园位于图片2的概述图

这些情报很大程度上使盟军在大西洋战役中成功击沉敌方多艘U-潜艇,也为皇家海军在马塔角战役与北角战役奠下胜利的基石。

此外,自美国参战后,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同意美国总统罗斯福,让两国共享资源。在这种背景下,有不少美国的密码学家到布莱切利园,与英方专家一同工作。当时英方专家主要负责德国的密码,而美方专家则主要负责破解日本所用的密码。

二战期间,布莱切利园只一次受到直接空袭。在1940年11月20日至21日,敌方在庄园上空投下了3枚炸弹。一般人认为,那3枚炸弹真正目标其实是附近的布莱切利火车站。在这3枚炸弹中,有一枚在宅第的传讯员入口对出一带爆炸,强烈的震动使旁边的小屋4号(属于学校的海军情报部)造成轻微移位。不过,由于这些小屋均建于砖块搭建的柱状物之上,所以工程人员在把小屋移回原位的同时,室内的人仍可继续工作。

在布莱切利园以外,英政府亦曾在肯尼亚启林迪尼(Kilindini)设立了同类的前线基地,专门破解日本的密码。在一连串的解密行动,再加上运气,直至1945年8月,日本商船队因此共计损失了90%的船只。 战时布莱切利园的解密工作一般都是由数学家和解密专家进行。

文章布莱切利庄园位于图片3的概述图

其中,后世最为人所属悉的专家要算是艾伦·图灵,图灵曾对战时的解密工作提供重大贡献。

自1943年开始,布莱切利园曾引入一套数码电子电脑,以解读德国一套名为TUNNY的电传打字机密码系统。这套称为巨象的电脑由汤米·佛洛亚斯(Tommy Flowers)所设计,并由英国邮政局的邮政局研究站提供器材和承建。

在1945年1月,即解密行动达到高峰期的时候,曾有约9,000在布莱切利园工作,至于战时亦曾有多达10,000在那里工作。这些获招聘的人士一般都具备有独特的才能,比如说是国际象棋冠军、填字游戏专家、精通数国语言的人或数学界权威。当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布莱切利园当局曾以《每日电讯报》的填字游戏作为面试测试,限令面试者要在12分钟内完成填字游戏。此外,该报社亦曾被要求举办填字游戏比赛,然后再招揽胜出者参与“一项特别的工作,为战事作出贡献”。 在二战结束时,布莱切利园内大部份器材与蓝图都被销毁。而尽管曾经有数以千计的人在那里参与解密工作,但他们在战后都一直保持沉默,一直迟至1970年代,布莱切利园在战时的解密基地身份才真正为外界所揭露。在战后,布莱切利园曾为不同机构所占有,当中包括有英国电讯、民航局和PACE(民用房地产物业顾问)。此外,直到1987年以前,政府通讯总部(GCHQ,即改组后的政府密码学校)仍在布莱切利园设有训练所。

在1991年,所有机构基本上已迁离布莱切利园,那里几近于空置状态。当时布莱切利园还随时被发展商重新发展,有夷为平地的风险。就在1992年2月10日,密尔顿凯恩斯自治市镇议会率先通过把布莱切利园划作保育地域。而3日后,即1992年2月13日,布莱切利园信托基金即告成立。信托基金设立后,布莱切利园就开始进行工程,改建成一座以解密专家与密码学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在1993年开始对外开放,至1994年7月,更获根德公爵殿下以主赞助人的身份,莅临博物馆主持正式开幕仪式。在1999年6月10日,信托基金与布莱切利园之拥有人达成协议,将该地的主要控制权交予信托基金。

布莱切利园信托基金是一个透过志愿者捐款而成立的组织,依赖公众的支持来营运。在2005年10月,美国富豪悉尼·法兰克(Sidney Frank)就曾捐出500,000英镑予信托基金,以资助兴建一座纪念艾伦·图灵的科学中心。此外,现时博物馆还有不少热心人士专门修复战时的解密器械。

关于布莱切利庄园位于的内容已经分享完啦,更多相关的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neilian--]